NEWS CENTER

如何借AI之力打造更多精彩视听佳作?这场大咖圆桌论坛不容错过

近期,“共创共享·融通视界”国际传播论坛在香港国际影视展(FILMART)期间举行,来自中外业界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了论坛。聚焦技术赋能等议题现场举办三场大咖圆桌论坛,邀请中外业界代表和专家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该论坛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主办,上海市广播电视局、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广播电视香港记者站协办,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承办。


以下为圆桌论坛精彩发言摘录。


圆桌论坛议题


技术赋能:AI 驱动的未来图景


主持人:

陈贝儿  无线电视(TVB)主持人、演员


嘉宾:

杨文红 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会长、兴格传媒董事长

傅斌星 华策影视集团总裁、华策影视AIGC应用研究院院长

盛嘉耀 智谱AI国际业务香港负责人

黄龙   广东咏声动漫股份有限公司电影事业部总经理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行业,视听行业亦不例外。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多元领域的重磅嘉宾。他们聚焦AI技术与视听行业的应用、已取得的发展成果以及未来走向,展开了一场深度研讨。


通过嘉宾们的精彩发言,我们得以全面且深入地洞悉AI在广播视听制作、影视创作发行、动漫制作以及国际传播等层面的实际应用与发展动态。AI既为视听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抛出诸多挑战。相信在大家齐心协力下,定能借AI之力,打造更多精彩视听佳作,助推行业迈向全新巅峰。


主持人:上海在影视科技应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杨文红会长对 AI 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情况一定非常了解。能否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前AI技术在上海广播影视制作业当中的情况具体是怎样的?


杨文红:

AI技术对整个广播视听制作业的影响确实非常深远,不仅仅是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都是如此。对从业者来说,它带来的是全方位的震荡。从前期评估、设计,到中期拍摄制作,再到后期剪辑、声音处理等环节,AI都在逐渐改变着传统的工作模式。


目前在长剧制作领域,AI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虚拟拍摄和算法优化方面。AI算法优化能够显著提升场景转换效率和灯光转化速度,在前期筹备时,能帮助团队更高效地规划拍摄方案。例如,通过AI可以快速生成不同场景下的灯光布局模拟效果,让导演和摄影师提前预览并调整,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而在微短剧制作中,AI的应用更为广泛。由于微短剧对成本控制的要求较高,AI技术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不过,AI的发展也给从业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就像DeepSeek出现后,很多编剧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替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虽然AI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人类编剧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是不可替代的。从长远来看,AI 是否能够突破数据处理的局限,产生真正的原创和情感,以及人与AI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无论如何,AI 的出现让行业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我们必须积极面对和适应这种变化。


主持人:华策集团在影视AI研究方面早早布局,成立了AIGC应用研究院,在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请傅总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华策影视在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上有哪些具体的进展和成果。


傅斌星:

华策作为一家有着34年历史的影视文化企业,一直紧跟时代步伐,每隔10年就会进行一次转型变革。2023年,集团明确把科技创新作为四大战略的重要战略之一,深知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能为影视创作插上翅膀。


在2023年6月,我们成立了AIGC应用研究院。我们的定位不是研发大模型,而是聚焦于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国内外所有跟文娱相关的应用产品进行测评、测试和跟踪,同时结合华策几十年在文娱行业积累的数据和专业知识,研发垂类模型。


目前,我们的“有风”大模型和“国色”大模型通过备案后,全面接入了DeepSeek的大模型基座,这使得AI技术全面融入到我们从研发制作到宣发的整个核心流程中。在创作环节,AI能够辅助编剧进行故事创意的拓展和情节的优化;在拍摄阶段,通过AI分析演员的表演数据,为导演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建议;在后期制作中,AI助力特效制作和剪辑工作,提高了制作效率和质量。


在全球发行播出方面,AI技术的优势更是凸显。以“国色”大模型为例,在字幕检索、翻译和配音上,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方式,效率提升了50% - 90%。这使得我们的每部剧能够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同时上线不同语言的配音版本,让好的作品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全球观众见面。


我们认为,未来各行各业都会面临人机的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的创意会被取代。相反,我们应该拥抱AI技术,利用它激发我们更伟大的原创和创意。不同的创意人才运用AI,会产出不同效果的作品。我们作为文娱行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意优势,结合多模态应用,探索更高效、更高质量的创作方式,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原创和创意中。


主持人:智谱AI致力于做大模型的中国创新,在行业应用层面为影视AI做了基础支撑。想问一下盛总,以智谱AI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在技术赋能影视行业的发展,尤其是视听内容在国际的传播方面有哪些创新的动作呢?


盛嘉耀:

对于影视行业,我们认为AI要真正落地,主要有三个关键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算力。算力是AI运行的基础,它主要包括硬件和云两个部分。我们可以通过私有云或私有化部署的方式,为影视公司提供算力支持,让他们的设备能够运行大模型。比如,一些影视制作公司在进行特效制作或虚拟拍摄时,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来处理复杂的图像和数据,我们提供的算力解决方案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确保AI技术在实际创作中得以有效应用。


第二个方面是应用内容功能的提供。在提供算力的基础上,我们还为影视公司提供具体的应用。比如,AI可以快速打破语言壁垒,以前影视内容在传播时,受语言限制较大,而现在通过AI翻译技术,能够快速为视频添加多种语言的字幕,让作品可以在全球更广泛的地区传播。


在内容创作方面,AI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根据自然语言的输入,生成图像、视频和语音。例如,编剧输入一段文字描述,AI就能生成相应的场景画面,为创作提供可视化的参考;在配音方面,AI可以模拟不同的声音特点,为角色匹配最合适的声音,甚至实现多语言的配音,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


第三个方面是培训内部的AI团队。现在AI公司众多,但很多影视公司内部团队在AI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我们凭借清华大学的专业背景和在教育培训方面的经验,为不同的公司提供赋能和培训。通过培训,让影视公司内部团队更好地掌握AI技术,将其融入到影视创作的各个环节中,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主持人:动漫是与技术绑定最为密切的节目品类之一,广东咏声动漫在动漫领域深耕20年,制作了不少经典动漫作品,如《落凡尘》《猪猪侠》等。当前AI技术在动漫当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请黄总给我们分享一下。


黄龙:

咏声动漫在动画片领域已经深耕20年,这20年见证了行业的巨大变化,AI的出现更是给动漫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动画制作和动画电影制作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像《落凡尘》由1000多位艺术家用5年时间打造,最近火爆的《哪吒2》更是4000多位艺术家用了5年进行制作。而AI的介入,为这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制作时间上,预计AI能使制作周期缩短50%以上,成本也会大幅下降。


以我们的经验来看,以前动画师做一个镜头可能需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反复修改却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但现在,借助AI技术,一些重复性、繁琐的工作可以由AI完成,动画师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在创意和内容创作上。比如,在角色建模和动画渲染方面,AI可以快速生成基础模型和初步的动画效果,动画师再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优化和调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AI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内容创作方向。就像《猪猪侠》已经陪伴很多代人成长,看着《猪猪侠》长大的小朋友有些已经进入职场,我们考虑将内容向青少年甚至更成年化的方向转变。在创作过程中,导演可以利用AI快速将剧本文本转化为可视化的TVS分镜,在预演环节能够更快地看到作品未来的呈现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


今年我们将推出《猪猪侠》系列里一个爆火的角色——老猪的大电影,整个制作周期已经压缩到一年。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像Manus这类更先进的技术出现,动画行业还会迎来更大的颠覆。我们不需要恐惧AI,而是要积极拥抱它,利用它为整个产业赋能,创作出更优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