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中国视协微短剧专委会成立 | 吉林广电桑志民:深耕“短剧”,打造“长板”

5月18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短剧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在北京成立。专委会在成立大会后举办了“融通合作、守正创新,推动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主题研讨,专委会副会长、吉林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总监桑志民作《深耕“短剧”,打造“长板”》主题发言。


(以下为桑志民发言)

首先,祝贺中国视协“微短剧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让我们所有短剧从业者找到了组织,收获了归属感。我也非常荣幸,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跟志同道合的媒体伙伴,一起来分享微短剧发展以及广电媒体转型的思考。


微短剧井喷式的增长态势有目共睹,随着行业规模扩大,监管逐步成熟,短剧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广电传统媒体,提供了一次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风再起时,除了主动拥抱趋势,躬身入局,我们别无选择。


广电媒体作为公共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不可或缺。广电机构“下场短剧”,一定会加快微短剧精品化进程,丰富微短剧市场主体结构。针对“小情节、大反转、短时长、强冲突、高爽感”的“碎片传播”,我们需要做出市场化的实践适应,既不能被当下的“流量爽剧”裹挟,同时还要找到自身专业优势与用户需求、精品化供给与网络流量的平衡点。广电机构只有创新运营,探索与市场相适应的商业模式,才能保持我们的媒体尊严,在新的市场背景下不断创造媒体价值,输出产业力量。


作为主流广电媒体,我们拥有丰富的内容生产经验、专业的制作团队、坚实的社会公信力,对于作品主题立意、思想价值、创作导向有严格把握、风险品控与底线意识。在资源整合上,我们能更有效率地调动社会资本。这些都是我们在微短剧领域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同时,相比新媒体机构,传统媒体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客观劣势:比如体制机制不够灵活,限制市场灵敏度和创新能力;与互联网公司相比新技术、新场景的应用滞后;市场反应速度不如新媒体敏捷等等。


吉林电视台从去年开始布局短剧赛道,并将短剧业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心之一。我们全面引入了市场化运作机制,持续注入互联网基因,在“编剧、承制、平台”三大板块上发力。除付费短剧外,我们在“短剧+文旅”、“短剧+品牌”、“短剧+账号”上也在谋划推进,在产业链的不同节点进行尝试和探索。


我的感受,传统广电机构入局微短剧的方向,一是渠道合作,自有大屏、小屏与网络平台共同传播微短剧内容,形成“大小屏互动”;二是资源合作,利用传统广电的IP资源和合作伙伴,如主持人、名主播、名记者与广告客户等,加持微短剧的内容创作与商务合作;三是内容深度合作,既可采取项目合作制,与社会公司联合创作,也可围绕微短剧内容IP(演员、故事核、厂牌等)全新设计大屏节目,“一鱼多吃”;四是资本合作,收益分成。 


未来,我真诚地期待通过“微短剧专委会”这一创新平台,收获更多的朋友、伙伴,找到更多合作共赢的空间和机会,携手创造更大的媒体价值。积极拥抱变化,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在短剧阵地上深耕细作,不断精进,实现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和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