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去有风的地方》研讨会 | 牛梦笛:开创出新的返乡剧范式

近日,现象级爆款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以下简称《有风》)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内影视专家、学者以剧话产业,解密中国温暖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标杆的流量密码,深入探讨如何运用影视文艺作品盘活资源经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研讨会上,《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牛梦笛表示,《去有风的地方》开创出了一种新的返乡剧范式,主创团队为这部剧角色的返乡找到了强有力的合理理由。将返乡合理呈现,打开了此类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思路,为创作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后续大量的返乡剧、田园剧、文旅融合的剧都被它开创出来的新范式所引领。该剧是对现实的描摹,让田园爱情剧走向现实。主创团队充分抓住了现实主义创作逻辑,既创造了有诗与远方的乌托邦,又给予观众温暖现实主义的慰藉。


《去有风的地方》充分诠释了好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现在一提到云南大理,大家就会想到《去有风的地方》。这一两年时间里,随着《去有风的地方》的播出,大量的返乡剧、田园剧、文旅融合的剧随之涌现,谈到这些剧内核的时候,绕不过的是《去有风的地方》带来的创作模式。


《去有风的地方》对云南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剧集播出之后,无数的人来到云南大理打卡,在有风小院排上了长队,大家走进有风小院就是为了和“许红豆”拍一张照片,很潮、很有情调。


一段时间以来,返乡剧围绕“我要走、我想走、我要辞职了、我要去旅行”反复地循环。观众都产生了审美疲劳,还有一些剧陷入回家打工创业艰苦的返乡状态中。而《去有风的地方》带给大家的期待是:我的返乡是在田园牧歌、诗和远方生活中。《去有风的地方》对返乡合理的呈现,其实是都市青年陷入困顿之后,回到乡村,从冲突到和解,从迷茫到清醒,获得自洽的人生。《去有风的地方》里,许红豆的返乡,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逃离北上广”,逃离是普遍的心理动机。《去有风的地方》是返乡剧的转折点,拉开了返乡剧范式的创作。


《去有风的地方》是影视+文旅的双向奔赴。当下一直提“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凤阳邑客栈、沙溪古镇……这部剧去捕捉了大理众多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了村落建筑,还有民族服饰,地方小吃、非遗文化等。据古镇的扎染店铺老板介绍,有游客专门去体验白族的扎染,一天能卖200多件,真正让网络平台流量变成文旅的获客流量。《去有风的地方》之后,大家提得最多的是影视+文旅怎么做的问题,文旅融合落到了现实上。


《去有风的地方》的节奏慢,慢是怎么吸引年轻人呢?作品充分地抓住了现实主义创作逻辑,有诗与远方的乌托邦,还有温暖现实主义的慰藉。作品受到当下现实主义创作风潮的影响,对现实进行了描摹,真实地表现男女主角在都市生活中的困境和在返乡过程中美好的生活。


《去有风的地方》诠释了IP的衍生效应。一提到《去有风的地方》大家就想到了大理,这就是IP长尾效应。在《去有风的地方》之后,该剧的IP效应一直都在延续。《去有风的地方》已经成为大理的IP,相信还会有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出现。


(来源:文旅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