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去有风的地方》研讨会 | 李跃森:倡导了一种仰望星空而又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近日,现象级爆款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以下简称《有风》)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内影视专家、学者以剧话产业,解密中国温暖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标杆的流量密码,深入探讨如何运用影视文艺作品盘活资源经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研讨会上,《中国电视》高级编辑李跃森表示,《去有风的地方》实现了影视剧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它不仅提供了沉浸式体验,还探讨了人与环境、人与自我的关系,展示了现代文明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冲突,以其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倡导了一种温暖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展现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大众产生了共情。


《去有风的地方》之所以吸引游客,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剧破掉了我们关于大理的刻板印象,带来了更生动更鲜活的东西,是一部带有示范性的作品。以前很多表现文旅的作品,大部分都停留在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简单的呈现上,但是这部作品真正实现了影视剧和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是影视产业与文旅产业良性互动的升级版


这部剧给我们未来的创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作品的艺术感召力来源于“独特的精神气质”,《去有风的地方》真正打动人的地方,是它随处可见的清新和纯真。剧中没有刻意去制造矛盾,而是描写了不经意的美好,这种偶然性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逸韵,让生活平凡的细节变得动人。后续的很多作品都会主动去对标《去有风的地方》,但故事可以模仿,格调却难以重现。


其次,这部作品的艺术感召力来自现实主义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只有跟时代风尚相结合,才能产生感人的力量。《去有风的地方》的现实主义就是具有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剧中用许红豆的眼睛发现了云苗村,发现了这里的人们独有的美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沉浸式体验。它的底层结构其实是人与环境、人与自我的关系的探讨。


但是《去有风的地方》没有把这个地方写成世外桃源,而是写出了这里所具有的烟火气,以及现代文明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冲突。剧中没有回避生活当中的矛盾,展示了以许红豆为代表的人们,如何重新认识生活,用一种新的方式介入生活。正是这一情节赋予了该剧极为强烈的现实感,使《去有风的地方》超越了其他剧目。


生活在大城市的无数的“许红豆”,都有一种漂泊感,所以人们要克服这种内心的漂泊感,就像许红豆回到云苗村、回归爱情,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扎下根来,而观众则在剧里找到了生活的根


另外,《去有风的地方》的艺术感召力,还来自它所倡导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这部剧之所以能够跟大众产生共情,就是因为它写的是大众够得到的生活。


大理云苗村、有风小院,成为了人与环境、人与自己和解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里人与人之间真诚、透亮的关系,是“表里一致”的,是真正能给人带来治愈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风在剧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象征性意象,它代表了时代的“风”。风不仅塑造了多样的自然环境,也象征着自由的生活和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剧中的风为人物间、人与环境间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连接方式,传递情感,连接心灵。人们在这里寻求心灵的慰藉,也找到了重新开始的勇气。


《去有风的地方》以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春风化雨般地倡导了一种温暖的价值观,一种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来源:文旅头条)


《去有风的地方》目前已入选金鹰奖投票名单,点击金鹰奖投票链接:https://gevt.cflac.org.cn/为你喜爱的剧目投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