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公司新闻

大咖圆桌论坛 | 聚焦新兴业态,看微短剧如何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日期: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date(): It is not safe to rely on the system's timezone settings. You are *required* to use the date.timezone setting or the date_default_timezone_set() function. In case you used any of those methods and you are still getting this warning, you most likely misspelled the timezone identifier. We selected the timezone 'UTC' for now, but please set date.timezone to select your timezone.

Filename: news/info.php

Line Number: 60

2025-04-09

浏览量:391

近期,“共创共享·融通视界”国际传播论坛在香港国际影视展(FILMART)期间举行,来自中外业界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了论坛。聚焦微短剧发展等议题现场举办三场大咖圆桌论坛,邀请中外业界代表和专家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该论坛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主办,上海市广播电视局、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广播电视香港记者站协办,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承办。


以下为圆桌论坛精彩发言摘录。


圆桌论坛议题


新兴业态:聚焦微短剧的发展和趋势


主持人:

陈贝儿  无线电视(TVB)主持人、演员


嘉宾:

尤晓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处长

张兰兰  快手作者商业变现及星芒短剧负责人

梁彪  麦芽传媒副总裁

谢广才  中文在线集团董事、常务副总裁

孙天龙  国际在线上海微短剧出海基地运营总监

赵晖  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在当下视听行业的发展版图中,微短剧正以令人瞩目的态势强势崛起,迅速跃升为备受关注的热门焦点。它以独特魅力在短时间内俘获大量受众,开启了全新的视听潮流。本次论坛由诸多嘉宾围绕 “微短剧的发展和趋势”这一关键议题展开深度探讨,旨在全方位剖析这一新兴业态。从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到平台、创作机构的积极作为,再到企业的出海探索以及学术层面的理论助力,微短剧前景广阔。相信多方携手,微短剧必将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主持人:如今微短剧异常火爆,想必大家都很好奇它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未来走向。尤处长作为主管部门代表,对微短剧的了解十分深入。请您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目前微短剧的整体情况,以及您认为它未来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尤晓:

微短剧这几年的发展确实非常迅速。在2022年底,国家广电总局专门印发通知,明确了微短剧的定义,它是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明确主题主线,且故事情节相对完整连续的网络视听节目。目前,微短剧已经形成了几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在长视频平台上播放的横屏微短剧,像腾讯视频的《大妈的世界》、芒果TV的《一梦枕星河》等,时长一般在十几分钟。这类微短剧没有冗长拖沓的故事线和注水剧情,很契合当下观众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能让观众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丰富的信息和娱乐体验。


第二种是依托短视频平台账号以及专业短剧平台播出的微短剧,大多是竖屏,单集时长1 - 5分钟。这类剧有不少香港知名艺人参与,比如周星驰的《金猪玉叶》、李若彤的《午后玫瑰》,还有最近在网络上热度很高的四川话微短剧《家里家外》,讲述重组家庭的温馨故事,口碑和播放量双丰收。


第三种就是小程序微短剧,它在商业模式和国际传播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在商业模式上,采用付费充值等模式,为行业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径;在国际传播方面,成功打通了很多新渠道,让中国微短剧走向世界。


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微短剧作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视听业态,兼具影视剧和短视频的特点。内容上,节奏快、容量大、题材丰富;制作上,周期短、成本低、体量灵活;传播上,接地气、贴近生活,能广泛触达各类用户,成功打通了下沉市场和银发市场,构建起了多元有效的商业模式。


至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主管部门,我们一直坚持监管和繁荣并重。一方面抓规范管理,另一方面抓创作提升,希望微短剧能够做到微而不弱、短而不浅,有品质、出精品,实现从次品到产品,再到作品、精品的进阶,从单纯表达情绪上升到表达情感、情怀。


为此,我们推出了“微短剧+”行动计划,旨在用微短剧链接和赋能千行百业。目前,已经有很多行业积极响应,像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开始做短剧,为有声IP提供视频化通道;电商平台拼多多成为微短剧发行的头部品牌,京东、淘宝、美团等也纷纷入局。这些都表明微短剧的发展潜力巨大,未来有望与更多行业深度融合。


在国际传播方面,中国微短剧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2024年实现了亿级用户下载量和亿级美元营收的“双亿”成绩,被称为继美国电影、韩国综艺、日本动漫之后的第四类全球化文化产品。而且,与以往影视剧依赖当地平台发行不同,中国微短剧在欧美主流社会实现了自主建设平台、排播内容、掌握用户数据和确定价格的 “造船出海” 模式。不过,微短剧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像一个充满潜力的少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大家能给予更多支持和鼓励。


主持人:快手作为国内头部微短剧平台之一,在推动微短剧精品化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快手今年在打造精品短剧厂牌,推进内容风格化、精品化方面有一系列布局。兰兰总能否分享一下快手在微短剧精品创作上的具体想法和思考?


张兰兰:

快手星芒短剧自成立以来就坚定地认为,内容精品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2025年,我们在微短剧精品创作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加大细分题材投资力度。除了传统的短剧题材,我们会重点增加文旅剧、民族文化剧、达人剧等方面的投入。现在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我们希望通过丰富题材,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内容选择。同时,我们提出了“星芒+”概念,加强与影视、游戏、小说、漫画等行业的跨界合作。比如,我们可以将热门小说改编成微短剧,或者把微短剧的IP拓展到游戏领域,这样不仅能提升短剧内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还能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娱乐体验。


第二,升级合作政策。我们搭建了更加多元丰富的商业合作模式,希望能助力整个短剧行业精品化能力的提升。我们非常欢迎MCN创作者、影视公司等业界伙伴与我们合作。今年,我们提高了参投比例,优化了保底分账模式,还加大了商业投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创作者没有后顾之忧,能够专注于内容创作,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作品。


第三,加大对AIGC短剧的投入。快手在AI模型领域,尤其是可灵大模型方向,具有一定的内容优势和用户体量优势。我们希望联合业界的小伙伴和创业者,在内容创作端、用户体验端和商业合作模式端实现质的突破。目前,我们和可灵AI模型已经上线了一部先导片《新世界加载中》,这是全球首部AI单元剧,剧情涵盖科幻、奇幻、历史等多种元素,制作工艺也非常精良。在创作过程中,AI技术帮助我们提升了创作效率,丰富了创作思路。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探索AI在微短剧领域的更多应用,为用户带来更具创新性的内容。


主持人:香港贸易局近期与麦芽传媒展开合作,组织香港企业参与微短剧品牌活动。请麦芽传媒的梁总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次合作的相关情况,以及麦芽作为微短剧创作机构,在品牌赋能方面有哪些独特的做法。

梁彪:

麦芽传媒作为内容创作方,在短剧领域积累了一定经验,每年大概能产出500 - 800部短剧。在与香港贸易局的合作中,我们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借助香港贸易局的平台,把香港的品牌融入微短剧创作,然后在内地进行推广,提升香港品牌在内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通过微短剧,将内地品牌推广到香港,实现双向传播;三是创作出更多优质微短剧,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推向全球市场。


在品牌赋能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做法。首先,我们拥有专业的创作团队,在内容创作上具有优势;其次,在投放和运营端,我们也有丰富的经验;再者,我们在技术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有独立的发行平台 APP,还有一支超过百人的技术团队。这些技术力量不仅能保障微短剧的顺利发行,还能为品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


我们提出了“品消消”和“四位一体”的概念,即把品牌推广、效果投放、销售转化以及数据应用结合起来。在品牌推广上,我们通过微短剧搭配达人、明星进行产品种草和传播;在效果投放上,我们充分利用微短剧的特点,进行大量素材投放,提高投产比;在销售转化方面,在微短剧上线传播期间,结合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等多种形式,实现品牌的销售赋能;最后,通过回收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帮助品牌进行产品迭代和营销策略升级。去年,我们做了近150部品牌定制微短剧,传播流量超过百亿,这就是我们品牌赋能的成果体现。未来,我们会继续在微短剧与品牌结合方面深入探索,为品牌和微短剧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主持人:中文在线在微短剧出海方面成绩显著,在北美、日本、新加坡等地都有业务布局。有请中文在线的谢总分享一下,中文在线在微短剧出海方面的布局和发展思路。


谢广才:

我是70后,对香港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小时候看香港武侠剧、听香港音乐、读香港武侠小说,这些经历对我影响很大。现在讲文化出海“新三样”—— 网文、网剧、网游。其实网络文学与微短剧的关系十分紧密,网络微短剧90%的内容来自网络文学,80%的编剧也来自网络文学。金庸先生当年通过《民报》连载武侠小说,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文在线作为网络文学IP公司,拥有近500万写手、550万部作品。我们从2017年开始布局出海业务,目前整个体系一半的收入来自海外,业务覆盖北美、东南亚、中东等上百个国家。最开始是网络小说出海,后来逐渐发展到微短剧。微短剧在出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它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在推进本土化和跨文化叙事上有很大潜力,有望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重要力量。


从发展数据来看,虽然国内市场增长面临一些挑战,但海外市场增长迅速,去年海外收入翻了12倍。我们认为微短剧是一个全新的赛道,承载着中国文化基因。目前,我们不仅布局真人微短剧,还在探索二次元微短剧和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微短剧。二次元微短剧在跨文化传播上有天然优势,通过翻译就能触达不同国家的观众。


在未来布局上,我们希望微短剧能与网文、网剧进行更深入的生态合作。比如,将热门网文改编成微短剧,再通过网剧进行二次传播,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生态链。同时,我们也会继续加大在海外市场的投入,深入了解不同地区观众的喜好,创作出更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微短剧,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主持人:国际在线上海微短剧出海基地作为全国首家微短剧出海基地,在微短剧出海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有请国际在线上海微短剧出海基地的孙总分享一下基地从创作到运营的相关情况。


孙天龙:

国际在线是隶属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国家级重点新闻媒体单位,一直致力于国际传播工作。2023 年,我们关注到微短剧这个新兴赛道,2024年就组建了“PANDA SHORTS”微短剧团队,并搭建了“PANDA SHORTS”微短剧出海传播矩阵,依托我们现有的社交媒体平台和智慧传播云平台,为微短剧出海奠定基础。


     2024年,我们自制了两部微短剧。其中一部是与阿坝州委宣传部等合作的《爱在阿坝》,这部剧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支持,目前已通过国家广电总局节目管理司审核,预计很快会在海内外发行播出。另一部是《寻龙记》,融合了AI、博物馆、侏罗纪恐龙等元素,考虑到海外受众的喜好,正在紧锣密鼓地筹拍中。


2024年11月,在上海广播电视总局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与上海SMG旗下的东方智媒城联合打造了上海国际微短剧出海基地,构建了“1+3+N”的生态服务体系。“N”代表N个联盟,我们已经与众多制作单位、网文单位、喜马拉雅等达成合作,建立了IP内容联盟、片场联盟、版权服务联盟、财法联盟、投融资联盟等。通过这些联盟,为微短剧全产业链提供合作交流、洽谈投融资的机会,希望把上海打造成微短剧出海的高地。


基地还打造了三个服务中心。内容服务中心通过内容分享和专家培训,助力短剧精品化;版权服务中心提供版权培训、确权、海外法律保护等服务,为出海企业保驾护航;大数据服务中心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分享内容趋势、市场趋势和受众分析等数据,帮助行业内的合作伙伴更好地了解市场,创作更优质的微短剧。


此外,我们计划每年举办一次国际微短剧大会,促进内地、港澳台以及全球微短剧行业的交流。今年5月底将举办首届大会,欢迎各位领导、嘉宾参加。同时,受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2025年发布的两则通知的启发,我们推出了微短剧征集计划,希望征集更多优秀精品国内微短剧,通过上海微短剧基地提供3亿海外发行等支持,推动微短剧出海事业的发展。


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的赵晖教授长期研究微短剧,在这一领域有着深入的见解。赵教授从2019年就开始研究微短剧,能否分享一下您的研究亮点,以及您对微短剧发展的看法呢?


赵晖:

2019年,在浙江国际产业园的支持下,我们在浙江海宁举行了第一次短视频论坛,当时首次提出“视频+”时代已经到来,这是媒介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微短剧作为短视频产业和融合媒体平台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独特的融合叙事形态。它融合了长剧集的叙事特点、短视频的传播特点,还将综艺、纪录片、真人秀等多种题材融为一体。


在国内,微短剧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以北京、河南、河北为中心形成了各种产业园,还有以四川成都、重庆、陕西西安为核心代表的西部,以浙江横店、象山、临平、良渚等地为代表的长三角,以深圳为核心的广东地区,以及北方的长春等地,都形成了微短剧的聚集区。这些地区在不同类型的微短剧创作上各有特色,比如西部在小程序微短剧方面贡献突出,长三角在精品分账剧上的表现也是未来可期。


在海外,中国微短剧也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共创模式,在北美、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地都有一定的市场。微短剧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是大众文艺,人人都可以参与创作和分享,记录生活、表达想法。


我把微短剧创作总结为“重生、穿越、死不了”的“三件套”创作思路,叙事上强调“强人设、强反转、强节奏”,传播上追求“全场景、全覆盖、全传播”。同时,AIGC技术的发展给微短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它不仅改变了创作方式,还可能开启人类向虚拟空间迁徙的大门,这也引发了人类伦理道德底线坚守和社会制度重构等重大课题。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我们希望微短剧在赋能市场端和创作端的同时,也能赋能千行百业。微短剧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精致的微短剧文本出现,共同见证中国微短剧在海内外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