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公司新闻

大咖圆桌论坛 | 内容创新,如何实现从“讲故事”到文化共鸣共情?

发布日期: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date(): It is not safe to rely on the system's timezone settings. You are *required* to use the date.timezone setting or the date_default_timezone_set() function. In case you used any of those methods and you are still getting this warning, you most likely misspelled the timezone identifier. We selected the timezone 'UTC' for now, but please set date.timezone to select your timezone.

Filename: news/info.php

Line Number: 60

2025-04-09

浏览量:343

近期,“共创共享·融通视界”国际传播论坛在香港国际影视展(FILMART)期间举行,来自中外业界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了论坛。聚焦内容创新等议题现场举办三场大咖圆桌论坛,邀请中外业界代表和专家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该论坛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主办,上海市广播电视局、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广播电视香港记者站协办,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承办。

以下为圆桌论坛精彩发言摘录。


圆桌论坛议题


内容创新:从“讲故事”到文化共鸣共情 


主持人:

陈贝儿  无线电视(TVB)主持人、演员


嘉宾:

张挺  电视剧导演、编剧

Neil Semple  英国商业贸易部全球创意产业副主管

叶冠霖  香港电台机构传讯与节目标准总监

Marianne Lee  泛区域OTT串流平台Viu首席内容总监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内容创新,让我们讲述的故事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引发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是当下中国视听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嘉宾们从历史题材创作、跨文化传播、传统美学融合以及平台传播策略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内容创新如何实现从讲故事到文化共鸣共情的转变。


主持人:张挺导演的作品《天下长河》不仅在国内收获了高口碑和高热度,在海外也吸引了众多粉丝。历史题材创作一直备受关注,您作为这方面的资深创作者,是如何看待历史真实与艺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呢?在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时,又该如何紧扣中国文化内核呢?


张挺:

历史剧的创作,其实是以历史为素材,但又绝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刻。黑格尔在美学中对历史剧有一个定义,他说“历史剧是当代人和现代人用历史的眼光反观自我的一种戏剧形式”,这意味着我们创作者永远无法真正成为古人,我们是站在当代人的视角,去重现古人的事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寻找与当代对话的契机。就拿《天下长河》来说,我们在展现那段历史时,不是单纯地还原历史事件,而是思考这些事件对当下的我们有什么启示。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这是我们创作的宝库。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原生民族的原住民国家,拥有伟大的“史官传统”。远的不说,就以明清时期为例,当时对于皇帝的日常记录细致入微,这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历史记忆的重视。这些历史记忆是我们特有的文化财富,在创作历史剧时,我们要继承这笔财富,从历史中挖掘那些对当代社会有益的价值观、精神内涵,比如忠诚、担当、家国情怀等。这些都是跨越时空,始终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元素。我们通过艺术创新,用现代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将这些中国文化内核融入到故事中,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实现与历史的对话,理解历史对当下的意义。


主持人:非常感谢张导的分享,让我们对历史题材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下来,有请英国商业贸易部全球创意产业副主管 Neil Semple 先生。Neil Semple 先生在电影电视、游戏音乐和出版物的出口推广和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及视听作品想要跨越国家、地区以及文化界限,被全球观众所接受,您认为关键要素是什么呢?另外,中英文化在这方面有哪些可以相互借鉴的相似之处呢?


Neil Semple: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可以轻松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视听内容。在我看来,一个关键要素是挖掘普遍的主题。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爱情、家庭、成长等主题都是人们共通的情感需求。以网飞(Netflix)上的剧集为例,各种类型的作品都有它的受众,其中那些讲述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故事,往往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另外,讲故事的形式也至关重要。在英国,我们有丰富的知识产权资源,从出版领域的故事到戏剧舞台,再到电视和电影,以及电子游戏,都成为了讲故事的载体。不同的形式吸引着不同的观众群体,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多样化的形式来传播内容。


说到中英文化的相似之处,我认为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比如家庭观念,中英两国都非常重视家庭,家庭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文化创作中,围绕家庭展开的故事都很受欢迎。而且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中英两国都意识到创新和合作的重要性。英国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其中的故事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但所表达的人性、情感等主题是跨越文化的。中国也有许多经典的文化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情感。我们可以相互借鉴,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视听作品中,通过合作创作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作品。(本段内容根据嘉宾的英文口述进行翻译)


主持人:香港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在国际传播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请问叶冠霖先生,香港电台作为香港唯一的公共广播机构,如何凭借香港的独特优势做好国际传播呢?


叶冠霖:

香港电台在国际传播方面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这为我们的节目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视野。从数据上看,我们网站的节目每天都有很大的流量,实时串流量达到390万,节目重温量58万,新闻浏览量160万,其中超过四分之一来自海外用户,这充分说明了我们节目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


在与内地的交流合作上,我们近年来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与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云南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内地媒体开展了合作项目。比如美食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交流题材,我们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拍了《香港至味》这个节目,介绍香港和内地的美食文化。香港有独特的茶餐厅文化、粤菜等,通过这个节目,不仅让内地观众了解香港美食,也让海外观众对香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在国际合作方面,我们也积极拓展。去年我们和印尼国家广播电视台签了合作备忘录,共同制作一个用印尼语播出的节目。香港有很多印尼人在这边工作,这个节目主要是为他们提供一些在香港生活的知识,同时也向印尼观众介绍香港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这些合作,我们将香港的特色文化传播到了更广泛的地区,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主持人:泛区域OTT串流平台Viu为亚洲、中东和南非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在传播中国视听节目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Marianne Lee女士,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Viu是如何承载中国视听节目在东南亚的传播吗?


Marianne Lee:

Viu是一个致力于为观众提供优质亚洲内容的泛区域OTT串流平台。近年来,中国的视听内容在东南亚地区越来越受欢迎,我们也积极加大对中国内容的投入。从3年前开始,我们陆续在平台上引入大量中国作品,2024年,我们已经超额购买了超过20部作品,与华策、腾讯、优酷、柠萌、新丽、耀客等多个伙伴展开合作。


为了更好地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传播中国视听节目,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策略。首先是语言方面,我们会根据当地观众的需求,为节目配上英语和当地语言的字幕。在中东地区,我们为很多节目配上阿拉伯语字幕,这样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内容。对于一些热门作品,我们还会进行优化配音,比如去年12月我们为《你也有今天》配了阿拉伯语,推出后第一周就排名第二,效果非常好。


在市场推广方面,我们采用社交营销和效果营销等多种方式。我们在平台首页设置专门的“C Drama”中国内容专区,让观众能够更方便地找到感兴趣的中国节目。同时,我们会利用艺人资源进行推广。比如今年我们获得了《庆余年2》里吴刚、李沁等演员的专访,还有《大奉打更人》主演王鹤棣的专访,这些素材对提高中国视听节目的知名度和激发观众的期待值起到了很大作用。


不同地区的观众口味有所不同,在东南亚地区,菲律宾和泰国的观众对中国的爱情剧、偶像剧比较感兴趣。我们就针对这一特点,重点推广像《我的人间烟火》《以爱为营》等剧,这些剧在当地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新加坡等华语地区,观众更偏爱古装剧、故事性强和演员阵容强大的剧,《国色芳华》在这些地区推出后就获得了高排名。我们会根据不同地区的观众喜好,不断调整传播策略,为观众提供他们喜欢的中国视听节目。


最近我们也观察到了短剧的新趋势。短剧的观剧习惯区别于长剧,我认为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我们也期待能与中国的剧集供应商合作,将这个趋势带到全世界。